C114訊 3月14日消息(苡臻)軟件是數字經濟的靈魂,小到一顆智能傳感器,大到一整座智慧城市,無不依賴軟件系統的驅動,軟件定義一切正在成為現實。當軟件走向太空,遇到衛星互聯網和商業航天,又將會碰出什么樣的火花呢?
近日,C114采訪了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研究員、軟件定義衛星技術聯盟秘書長趙軍鎖,圍繞軟件定義衛星的概念定義、體系架構、關鍵技術、應用前景,以及商業航天的現在與未來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
衛星需從“任務定義”走向“軟件定義”
在衛星領域,長期以來人們談論較多的是“任務定義”,即衛星依據特定任務來設計,如導航衛星專注導航功能,遙感衛星聚焦遙感任務。然而,如今衛星發展正面臨從“任務定義”向“軟件定義”轉變趨勢。那么,究竟什么是軟件定義衛星?為何會產生這樣的轉變需求呢?
趙軍鎖指出,傳統衛星通常在設計之初就被賦予了既定功能,基于此功能進行針對性設計。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經濟實惠,因其僅需實現特定功能,衛星體系架構可圍繞該功能進行優化。但弊端也十分明顯,衛星上天后,只能為既定目標用戶提供服務,一旦用戶需求發生變化或出現新需求,便難以滿足。
“這時就要將衛星變成一個公共計算平臺,當有新用戶需求時,可通過加載新的軟件對衛星功能進行重構,以適應多樣化需求。”倘若天上衛星眾多,構成一個龐大資源池,理論上便能從中選取所需衛星資源,并加載軟件重新定義其功能,為動態多變的用戶需求提供臨時解決方案,增加衛星的靈活性。
“在商業航天背景下,軟件定義衛星已成為備受認可的技術發展方向。許多衛星在發射前,若僅針對特定用戶設計,市場空間往往受限。而衛星入軌后的有限壽命期內,靈活調整功能以滿足新用戶需求,是實現更大運營收益的關鍵,這已成為行業內的重要共識。”他說道。
但太空環境復雜惡劣,軟件定義的實現絕非地面移植那般簡單。軟件定義衛星雖前景廣闊,實現過程面臨諸多挑戰。趙軍鎖認為,實現軟件定義衛星技術,需分三步走:
首先,對衛星硬件資源進行虛擬化,通過設計API接口,使上層應用程序能夠調用原本不對外開放的硬件資源;其次,實現資源復用,讓不同應用程序可同時使用底層資源,提升應用效率;最后,進行系統軟件平臺化,將公共功能沉淀到系統軟件中,為高層應用軟件提供便捷訪問途徑,在此基礎上推動應用軟件生態化。“屆時,不同用戶和行業能依據自身需求編制 APP 加載到衛星上,當衛星飛過頭頂時,動態加載軟件,為星下點用戶提供定制化、個性化服務。”
然而在這一實現路徑中,存在諸多關鍵技術難題。例如,為支撐更多星上APP運行,需大幅提升星上算力。以往星上算力較低,復雜算法難以運行,而如今神經網絡乃至未來大模型對算力要求極高,若算力不足,相關應用將缺乏運行平臺。為此,前些年提出的“天基超算”概念,旨在將星上算力提升幾個數量級,與地面算力基本持平,使地面能運行的復雜算法在天上也可運行。當然,針對太空環境,算法可能需進行輕量化、精簡處理,以適配天上硬件,但不能存在量級差異。
與此同時,要實現高算力,需采用高算力芯片。但這類芯片工藝水平在太空環境中無法直接使用,因此要進行硬件加固和軟件容錯,構建可靠計算系統,滿足空間環境對算力和可靠性的要求,為軟件定義衛星發展創造條件。
“但是,軟件定義衛星的難點不僅在于技術層面,未來其規模化應用時,多星協同工作將成為關鍵。”衛星多星協同需要大量星間鏈路支撐以及更復雜算法實現,這就要求行業內達成共識,形成統一標準和規范。若體系架構不統一、缺乏技術規范,應用將無法在不同衛星間遷移和協同,難以發揮星座整體效能。
推動全球共享星座建設 納入統一資源池
趙軍鎖提到,軟件定義衛星技術聯盟對相關技術進行了多方面驗證。聯盟成立7年來,不同成員單位對軟件定義衛星技術的各個方面開展了在軌飛行驗證,發射一系列“天智”衛星,從單一技術來看,基本達到預期。
目前,軟件定義衛星技術已具備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的前期條件,從“0 到 1”的技術突破階段已取得諸多成果,接下來需將這些技術進行集成,實現從“1 到多”的大規模應用。
商業航天的未來要建立在軟件定義衛星技術之上,這個理念目前已形成共識。目前,標準化和產業鏈的成熟度正逐漸增強。聯盟正推進航天應用商店和衛星產品貨架建設,未來可將符合標準規范的應用程序和硬件單機納入其中。
同時,聯盟還推動技術生態形成,每年舉辦聯盟技術大會及其他小型論壇,制定相關標準規范,促進產業界與學界聯合,營造技術生態繁榮發展的環境。
產業方面,聯盟實踐軟件定義衛星技術,推動全球共享星座建設。鑒于眾多商業航天公司各自建設星座,技術路線未必符合軟件定義標準,聯盟呼吁衛星廠商在研制衛星時遵循標準規范,將衛星空閑資源納入統一資源池,構建全球共享星座。如此一來,不同用戶可從資源池中選取資源,重新編程并加載軟件,服務自身目標客戶,提高衛星廠商在軌收益。這不僅關乎星座建設商和運營商的業務發展,更是整合星上閑散資源、服務更多行業用戶、構建產業網絡的關鍵舉措。“未來的產業應該是形成一張網資源,各方共同向資源池貢獻資源,用戶從中獲取資源,實現更大收益和產業規模擴張。”他說道。
“目前,聯盟已成功舉辦兩次全球共享星座大會,吸引國內外眾多響應,已有更多廠商和星座運營商愿意將衛星納入全球共享星座。”
后續,聯盟計劃構建 “珍珠鏈” 實驗星座,在一個軌道面上部署一兩百顆星間可通信的衛星,這些衛星遵循統一架構規范,用于驗證多星協同及組合形成新能力,實現軟件規模和品種的拓展,形成應用示范。該星座建成后可進行復制,在不同軌道面間還可實現協同,之后逐步發展為大型星座,以經濟實惠的方式推動技術進步。今年,聯盟將積極推動更多人參與 “珍珠鏈” 星座示范建設及應用市場拓展工作。
競爭無出路 須建立太空命運共同體
從產業鏈來看,衛星互聯網和商業航天主要包括衛星研制、衛星發射、地面設備、運營及服務四大環節。向上延伸主要為材料、燃料、電子元器件,向下延伸為衛星應用。
趙軍鎖認為,當前,商業航天領域面臨“建不起來、連不起來、管不起來、用不起來、迭代不起來”等諸多挑戰。
“建不起來”即很難在短期之內形成大規模星座,在衛星和發射成本未降低的情況下,仍存在很多困難;“連不起來”即在軌衛星之間難以連接成網,不同廠家研制的衛星若不遵循統一標準規范,無法形成整體網絡;“管不起來”即管理調配困難,現有衛星由各家分散管理,缺乏統一調配機制,技術上也難以同時管理眾多衛星;“用不起來”即使用受限,不同廠家衛星協議規范各異,難以臨時獲取使用權并加載應用軟件,只能使用提供的既定功能,限制更多的個性化需求;“迭代不起來”即技術更迭緩慢,衛星入軌后軟件更新多由研制者負責,更新速度慢且缺乏第三方參與。
盡管挑戰重重,但未來發展方向明確,即構建規模化、網絡化、服務化、智能化、生態化體系。
在這種形勢下,業界應加強合作,摒棄單純競爭。“這個行業,我認為競爭是沒有出路的。與其在不大的市場中爭搶有限份額,不如大家攜手合作,共同挖掘市場潛力,將市場規模做大,將行業‘蛋糕’做大。這樣一來,大家都能在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里獲取更大的收益,推動行業良性循環,實現長遠發展 。”
他指出,軟件定義衛星技術標準規范以及全球共享星座運行規則的建立,將對行業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聯盟希望其觀點和理念能得到更多業界認可,會有更多人加入到總體設想中來,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構建太空命運共同體。
采訪最后,趙軍鎖表示,太空資源應公平合理地利用,未來的目標是實現太空平權。未來隨著更多衛星成功入軌,必然會有部分國家或組織建立起自身的太空優勢。然而,從長遠和整體發展來看,不應將追求太空優勢作為主要目標,而應將實現太空平權作為核心追求。這意味著每個國家都應擁有平等使用太空資源、借助太空資源推動本國經濟發展的機會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