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勾起回憶的事情發生,讓人唏噓。
比如,十多年前因“電擊治療網癮”而名震全國的“戒網癮專家”楊永信,在沉寂了很長時間之后,最近傳出消息稱“因半身不遂和面癱經常接受針灸電擊治療”,這引發外界關注,一些人稱這是“因果輪回”。
還有虛擬運營商,曾經喧鬧一時,之后長時間陷入沉寂,如今迎來十周年生日。但這生日過得并不快樂。這些年虛擬運營商們的表現,不達預期、不盡人意,用戶整體規模偏低,業務模式缺乏創新,未能有效發揮出民間資本靈活、創新的優勢,未能滿足移動用戶個性化、差異化的應用需求。
回到十年之前,2013年1月,為了鼓勵、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工信部公布了《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4個月后,《移動通信轉售試點方案》正式發布,由此拉開了我國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的帷幕。到了2013年底,工信部發放了我國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包括天音通信、浙江連連科技、樂語等在內的11家企業獲得牌照。
虛擬運營商出現后,迅速掀起了熱潮,各家紛紛開出高薪從三大運營商挖人,比如原中國聯通銷售部總經理周友盟加入愛施德、原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劉誠明跳槽至國美、原中國電信旗下終端公司總經理助理何寧加入樂語等等,引得整個通信行業“人心思動”。
但初期階段的熱情消散后,虛擬運營商們發現,現實真的很殘酷。
大部分虛擬運營商走的都是渠道代理的傳統模式,也就是說,相當于“批發商”,從基礎運營商那里批發來語音、流量資源,然后再賣給最終消費者,從而賺取中間的“差價”。但“不幸”的是,就在虛擬運營商開始大規模放號之時,我國大力開展“提速降費”工程,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不斷降低語音、短信尤其是流量的資費。虛擬運營商拿到的折扣價甚至比基礎運營商的實際資費要貴,出現“批零倒掛”的狀況。
雖然后來工信部調整了政策,明確要求基礎運營商給虛擬運營商的批發價格應低于同類業務平均單價,且須聯動調整。但隨著這些年我國通信資費整體大幅降低,流量“白菜價”現象日益普遍,加之基礎電信運營商在品牌、渠道、服務等全方位領先優勢,虛擬運營商僅靠低價已無法打動普通用戶。
與此同時,互聯網卡興起、實名制合規要求日益嚴格,也給虛擬運營商帶來更大挑戰,給行業秩序帶來一定影響。
還是用數字來說話,2022年6月,我國的移動轉售在網用戶規模達8007萬戶,較2021年底減少1011萬戶。計算下來,虛擬運營商的在網用戶規模只占全國移動用戶4.6%左右。相比之下,西歐和北美的虛擬運營商用戶規模占比都超過20%。這顯示出我國虛擬運營商行業處于低增長階段,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8007萬用戶中,其中的出賬用戶只有3675萬戶,只占整體用戶的46%,也就是說,一大半用戶都是沒有貢獻收入、沒有產生賬單的。
更需要關注的是,目前國內移動用戶市場已接近飽和,相比2021年,2022年全年移動用戶凈增規模已出現明顯下降。三家基礎運營商的競爭更加激烈,加之中國廣電的入局,虛擬運營商處境更加嚴峻,它們普遍缺乏融合業務的捆綁優勢和渠道把控優勢。
找不到新的增長空間,虛擬運營商肯定會死路一條。所幸,現在還有一線生機,就看虛擬運營商們是否能把握住。
這“一線生機”在于物聯網市場。
2022年,國內通信行業一大亮點在于“物超人”現象加劇,物聯網終端連接規模超過移動用戶規模,并且不斷拉大差距。相比已經見頂的移動用戶市場,物聯網市場規模是廣闊的,極具潛力的。
工信部已經打開了虛擬運營商進入物聯網市場的“大門”,就在今年1月,工信部發布了《關于和優友互聯合作開展移動物聯網業務轉售的批復》,正式啟動了移動物聯網業務轉售試點工作。
實際上,除了優友互聯,還有多家虛擬運營商雖然沒有批復,但是已經在物聯網領域進行了探索,涉及共享經濟、車聯網、共享單車、智能制造等領域。
一方面,物聯網能夠帶來廣闊的增量市場,虛擬運營商能夠吃到“蛋糕”的機會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相比在移動用戶市場,虛擬運營商在物聯網領域進行創新的條件更加有利。所以,物聯網成為虛擬運營商新出路,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但是,這僅僅是理論上。虛擬運營商想要在新賽道上奔跑,面前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信息安全方面。
相比移動電話卡,物聯網卡安全管理難度更高,更容易引發物聯網卡涉詐涉案等安全問題。對于虛擬運營商而言,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必須加大投入和能力建設,全面提升物聯網卡安全管理能力,否則一切都是“鏡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