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4月15日消息(岳明)本周,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在南京隆重召開。大會以"共筑創新 同享未來"為主題,來自全球的6G領域的思想領袖、技術先鋒和產業領軍人物將再次齊聚金陵,共同探討6G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生態的發展藍圖。
在大會現場,大會程序委員會主席、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陶小峰在接受C114采訪時表示,隨著6G標準化進程進入關鍵階段,各國和地區的科研機構、行業組織及企業正積極探索前沿技術的創新路徑,并通過緊密合作構建全球化的6G研發生態。“‘全球化合作’與‘全行業共同定義6G’正是此次會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夯實6G“基礎性支柱”
陶小峰指出,ITU愿景文件“ITU-R M.2160《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2023年6月WP5D初版,2023年11月定稿”,聚焦了六大場景,沉浸式通信、通信智能融合、通信感知融合、超大規模連接、極其可靠與低時延通信、泛在連接等。
在陶小峰看來,按照5G三個場景的研發經驗,沉浸式通信(超級無線寬帶)的演進路徑相對清楚,可能是首選,就像5G的eMBB(也就是增強移動寬帶)是首選。通信AI融合、通感融合等場景也在大力發展,有些場景也在建試驗網。
從“基礎性支柱”的角度來看,陶小峰認為,6G與AI的融合可以看作為基礎性支柱,AI既是加強6G性能的工具,也可以作為6G網絡提供的業務。網絡架構的演進也同樣重要,“但要支持通感算,甚至通感算控的融合、星地融合、通信安全的一體化,依然有相當大的挑戰。”
6G范式轉變亟需轉變
陶小峰表示,6G技術將超越傳統通信范疇,實現通信、感知、計算、甚至控制,也就是通感算控的深度融合,也依賴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材料科學、低空經濟等多個領域的緊密協作或者協同。“6G研究需要范式轉變,從‘以通信指標為核心’向‘面向場景價值設計’的邏輯過渡。”
陶小峰指出,移動通信行業的更新換代一直有技術驅動和市場驅動的說法,這與“以通信指標為核心”、“面向場景價值設計”基本一致,這兩種牽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可能不同時間點重要性的體現不一樣。
從技術驅動角度來看,當前在全球范圍內,超大規模天線陣列、毫米波/太赫茲通信、通感一體化、內生AI通信、確定性網絡、星地一體化網絡等關鍵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些前沿創新將推動通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從市場驅動角度來看,陶小峰認為,6G需要全行業共同定義,信息通信行業要積極探索如何通過前沿技術賦能6G,6G如何賦能各行各業。“只有推動跨領域協作,跨行業共同參與,才能實現智慧、綠色、泛在、感知、安全的未來通信網絡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