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18日,以“創新預見6G未來”為主題,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2024全球6G技術大會在南京召開。全球頂尖學者和行業專家,圍繞6G關鍵技術、未來應用等開展深度交流,全面展現6G研發最新成果,共同促進6G前沿創新與國際合作。
在16日舉辦的的“6G在全球”活動中,與會專家重點介紹了6G在全球的最新進展與成果和標準時間表進展情況。此外,專家們還針對6G的殺手級行業應用及終端等話題展開激烈討論。明確的6G標準時間表,不僅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心劑,“6G在全球”的探索力度加碼,挖掘更多場景價值。
6G標準時間表明確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長聞庫表示,6G技術日益成熟,將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領域,創造大量的新業態與商機,實現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互動,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新業務、新場景需求,成為經濟社會數字轉型的引擎與底座。
美國AT&T原網絡系統副總裁David Lu表示,要實現向6G的成功過渡,企業需做好六方面功課。“提高對于數字轉型的投入;推動創新的模型;建立起韌性和超大規模的云通信網絡;部署自動化和自適應網絡控制管理;拓寬自有頻譜和提高頻譜效率;培養新一代面向未來的人才。”
“6G首當其沖面臨的挑戰就是覆蓋問題。”高通高級副總裁、IEEE ComSoc委任官員Edward G. Tiedemann認為,在推動無線向6G的邁進的過程中,成本問題不能規避,可以通過引入深度學習或者數字孿生技術來節約成本。此外功耗問題6G時代依然存在,運營商可以通過精細化的管理來降本增效。
統一的國際標準是全球化時代需要互聯互通市場所決定的,也是技術內生的需求、產業生態的發展以及各方利益訴求所共同決定的。6G發展需要一個全球合作、共同接受的標準來驅動。會議期間,來自權威全球移動通信標準制定組織3GPP的三位主席詳細介紹了目前6G在3GPP工作組中的標準制定計劃和進程時間表。
3GPP業務與系統(SA)全會主席Puneet Jain表示,3GPP當中的6G SI將從R20開始,R20包括5G Advanced規范和一些6G SI。根據3GPP規劃,R20 5G-Adv將于2027年3月進行凍結,對于6G SI,3GPP有另外的時間表。
3GPP無線接入網(RAN)全會主席Wanshi Chen認為,未來6G將發揮更多的作用,不僅僅是降低時延、提高能效、可靠性等,而是全方位都要有質的飛躍。這就是為什么在第一個6G標準發布之前,R21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做更多更廣泛的研究。
3GPP核心網與終端(CT)全會主席Peter Schmitt進一步指出,Release 18、19和20都被視為邁向6G的步驟,尤其是R20將收集有關6G和6G架構的初步想法,R21將成為首個6G標準規范,預計將于2030年凍結。
標準之外,業界也在加大6G場景的價值探索。中國電信首席專家、貝爾實驗室Fellow、IEEE Fellow畢奇表示,中國在5G領域已經實現長遠的發展,并對全球生態系統作出了重要貢獻。展望6G,AI、泛在連接、通感融合將成為最具潛力的三個發展方向。其中,基于通感融合技術的“低空經濟”有潛力為運營商帶來大概雙位數增長,將在無人機巡檢與外賣、輕量級的物流等場景發揮更大價值。
上午的圓桌論壇環節,嘉賓們還暢聊了6G發展最重要的技術及6G時代最理想的終端等話題。Edward G. Tiedemann猜測,6G時代最理想的終端當屬無人駕駛汽車莫屬。面向6G時代的應用,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未來移動通信論壇5G/6G SIG主席、IEEE Fellow 易芝玲更加看好沉浸式體驗,包括但不限于xR (VR、AR、MR),并進一步延伸至數字孿生和元宇宙領域。然而,這種轉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經歷很多階段。“在6G時代,都是完全有可能實現。但需要技術突破,商業模式探索與產業鏈培育同步推進。”
此外,易芝玲也期待更加有益于人體健康的新形態的終端出現。“現在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身體的一部分,但‘低頭族’對人體健康并不好,很期待6G時代出現新的終端形態。”看好可穿戴且非侵入式終端的成熟發展之外,易芝玲也期待看好云端智能機器人,認為其有望成為6G網絡重要應用場景。
6G發展各有節奏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日本5G移動通信推進論壇(5GMF)前主席Susumu Yoshida介紹,日本5G用戶快速增加,已經達到800萬。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5G網絡覆蓋率雖然達到96%,但實際使用量卻處于第二梯隊。統計數據顯示,日本5G用戶約50%時間是連接到4G網絡,并沒有體驗到5G網絡服務。
新加坡技術與設計大學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Tony Quek則透露,新加坡啟動的首個國家“未來通信研發計劃(FCP)”,投資近6870萬美金,來推動尖端通信和互聯研究。FCP鼓勵產業界和學術界之間的生態合作,提供方便易用的研究和測試平臺,以促進5G和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FCP2.0預計在2025-2030年推出,自動化程度會更高,OpenRAN 也得到進一步的開放,可以幫助6G實現更高的韌性和經濟回報。
美國工程院院士、貝爾實驗室Fellow Reinaldo A. Valenzuela認為,無論5G還是6G,天線技術的發展不會收到任何限制。目前,多天線技術已經在移動通信系統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面向6G,作為能夠促進系統性能進一步提升,推動系統業務與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的核心技術之一,多天線技術仍是關鍵支撐。
“邁向6G必須要走新的路徑,研究、創新和標準化顯得尤為重要。”英國薩里大學5/6GIC主任、講座教授、皇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 Rahim Tafazolli表示,與1G-5G均采用蜂窩技術來實現網絡覆蓋不同,6G肯定需要采用其他無線技術。如室內環境就用內部技術覆蓋室外空間。要嘗試這樣的角度,系統必須更加開放、分離、分散,具備智能的技術賦能,并且具備感知和虛擬化能力,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生成未來的系統,并且可以在未來持續的演進,持續滿足未來需求。
歐洲6G旗艦Hexa-X-II項目負責人Mikko Uusitalo表示:“6G網絡應該是一個平臺,通過賦能各種技術,創建各種各樣的使用場景。我們正在設計一些原則來管理6G端到端系統的發展。如支持6G服務和能力;擁有全面的自動化和優化能力;具備網絡的可擴展性、韌性、可用性;可實現網絡功能的分割;降低碳足跡等等。”
韓國仁荷大學教授、6G論壇(6G Forum)執行委員會主席、KICS Fellow KyungHi Chang則著重介紹了韓國6G路徑。第一階段預計明年完成,主要關注核心技術的RND研發;第二階段從今年4月到2028年,更多關注商業化的技術路線等,聚焦超級移動寬帶、網絡軟件化、供應鏈安全、能源效率技術和通訊五個方面。
“把低能耗的技術整合到6G系統中是重中之重。”愛立信研究中心無線網絡負責人Johan S der強調,LPWA具有覆蓋范圍廣、服務成本低、能耗低的特點,能夠滿足物聯網社會環境下,廣域范圍內數據交換頻率低、連接成本低、漫游網點切換方便、適用復雜環境的連接需求,是理想的物聯方式。面對6G時代廣泛的IoT連接需求,LPWA作為支撐技術,可以從6G技術起步階段部署。
在隨后的圓桌論壇環節,嘉賓們重點分享了6G發展成果和進展。Mikko Uusitalo坦言,與北美與亞洲相比,雖然歐洲的6G進展相對落后,但5G用戶發展呈現加速趨勢,增長數量比4G、3G都要快。由于6G的表現會比5G更好,未來用戶發展前景更加可期。
在被追問6G時代,除了DoCoMo,誰可能會讓6G更成功這一話題時,Susumu Yoshida表示,經歷前幾代高速發展之后,日本的廠商開始走“下坡路”,我們正在思考到底怎樣給到日本的運營商重新賦能,把他們復活。這也正是5GMF組織的成立初衷與目標。KyungHi Chang指出,作為全球第一個5G商用的國家,韓國在5G發展方面是非常成功。面對6G發展,韓國依然非常積極和活躍。以AI網絡為例,韓國人就不會猶豫不使用其新服務和新產品。
此外,Rahim Tafazolli強調,6G在研的技術中,無處不在的寬帶覆蓋的需求讓多網融合技術的重要性不斷加碼;其次要在通信網絡中增加更多人類傳感器,除了聽和看,觸覺和嗅覺是否也能整合到信號傳輸的通道當中。“一旦實現,數字和物理世界的關系會發生本質變化。”